穿上军装,他是一名战士,保一方水土,护一方平安,用绿色装点青春,用生命抒写忠诚。脱下军装,他是一名法院干警,在政法战线上履职尽责、勤勉敬业,以军人的优良作风、敬业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公平正义。
从军营来到地方,虽然有身份变化、岗位调整,但是军人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优秀品质。
胥勋成,1986年参军,长期在“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部队守卫中印边防。2000年转业至射洪法院工作至今,先后在太乙法庭、原太和法庭、原青岗法庭、洋溪法庭、仁和法庭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2017年被省法院表彰为办案标兵,连续多年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
他是老百姓的“守护者”
“我们工作的地方越是偏远,就跟老百姓离得越近。”胥勋成说。
在仁和镇杨某某赡养纠纷一案中,老人生育有二子一女,三子女按照先前协议约定,以三个月为期,轮流赡养其父。两个儿子各赡养满3个月后,将老人送到出嫁至青岗镇的女儿杨某某处,此后两个儿子各奔东西,不再履行赡养义务。
收案当天,胥勋成冒着大雨驱车赶到老人居住地——青岗镇袁家庵村一半山腰处,决定首先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及起诉的真实想法。
通过实地走访,胥勋成了解到三个子女的状况:大女儿已有60多岁且身体欠佳,大儿子在新疆边打工边带孙子,幺儿在成都打工挣钱且孙子还没成家。对此老人表示理解,起诉的真实意图不是强求子女在身边护理照顾,而是希望由三个子女出钱,送老人去养老院安度晚年。
了解清楚情况后,胥勋成多次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向远在新疆、成都的两个儿子及其家人联系,释法明理。最终三个子女均愿意共同出钱将老人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沱牌养老院,按实际产生的费用均摊。
胥勋成之后又多次与老人的女婿谢某一道前往沱牌养老院了解基本情况,安排妥当后将老人送到沱牌养老院,该案最终以撤诉结案。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法官办案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权威的同时,也要兼顾司法的‘人情味’。”这是胥勋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他是老百姓的“和事佬”
胥勋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判理念,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并结合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多倾听、聊家常、获信任、化纠纷”的调解方法,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青岗镇卫生院引资项目已纳入市年度重点工程,项目选址在原青岗棉麻分公司旧址,但因该公司改制遗留问题,原17户职工长期占用公司宿舍不搬离,棉麻公司遂起诉17户职工,要求腾退房屋。
因案件涉稳,胥勋成诉前便及时向政法委进行了书面汇报,并挨家挨户了解住户情况。在清楚情况后,他主动与镇综治中心联系,请求支持配合,多次组织住户召开协调会释法明理,同时向原告的主管部门和上级公司争取政策,解决职工的合理需求。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部分职工在诉前与原告达成搬迁协议,部分职工在诉中达成协议搬迁协议,系列案件以诉前调和诉中调结案。搬迁到期后,他前往现场与原告一道协助所有职工安全、有序地腾退房屋,确保了重点工程如期开工。
“耐心细致,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这是胥勋成的工作方法。
他是老百姓的“知心人”
“很多案件当事人最需要的不是结果的公正,而是我们的倾听和理解……”“花一点时间唠叨”是胥勋成在处理家事纠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农村地区,家庭纠纷因涉及伦理、人情等因素,相较于其他纠纷处理难度更大,当事人之间的“心结”因素更加明显。为此,他在调解家事纠纷案件时,总是从打开当事人“心结”入手。
2022年上半年,仁和法庭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本是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却因原告代理人的一条信息,让他感到棘手,原来被告在收到法院文书后,曾因想不开而服毒自杀。在收到该条信息后,胥勋成在将案情汇报给分管领导的同时,决定连夜到被告家中作思想工作。
“法官,我为家庭付出这么多,我不想离婚……”
“好的,你有什么想法给我说,你说,我在听……”
通过多次走访,胥勋成庭长了解到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负担,并和社区一道解决当事人的实际生活困难,最终获得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缓和了原被告之间的矛盾冲突,稳定住了被告的情绪,案件得以妥善解决。
“以真心换真心。”这是胥勋成的工作态度。
在胥勋成看来,不管是军人还是法官,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他用公平正义的裁判诠释着对法律的信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转业军人坚韧不拔、刚毅豪迈、雷厉风行的靓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