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沱牌镇,山川江河明丽、舍得酒香四溢。山水沐浴大地,滋养孕育新生,射洪法院沱牌法庭正坐落于此,处于法院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最前沿,构成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最美风景线”,也是我法庭生活开始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因为信仰而奋斗,也总有人因为热爱而选择。
我的“第一堂课”
初到法庭,是刚出校门的我,是怀揣着期待亦充满着忐忑的我。期待是因为在法庭能得到全方面的锻炼,实现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的梦想;忐忑是因为作为办案“菜鸟”的我充满了“本领恐慌”。果不其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很快就被打败,象牙塔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散了一地,怎么也捡拾不到一块。没有挣扎,没有怨言,我如一个小尾巴一样,跟随在庭长身后,他们工作的时候,我在一边观察着,看他们如何去说,又是如何去做,面对不同的案件,又是如何去处理。踩踏着他们前行的影子,我狼狈不堪却又不知疲倦的奔跑着,兴奋的像一个充满求知欲努力探寻新世界的孩童。
“法官,我要起诉,我是瞿河镇桅杆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射洪某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拖欠村委会土地租金,请法庭为我们两百余户村民主持公道,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刚开始接触法庭工作的我接过起诉材料,更是接过了村民对“主持公道、维护权益”的深深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法庭主要是办理离婚、民间借贷、劳务合同等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但手中接过的第一个案件就是涉及众多村民的案件,一时竟不知如何向当事人释法明理。
“这个案子最好通过诉源治理来解决。”时任法庭庭长的张扬向我说道。张扬法官是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诉源治理”便是我到法庭学习的第一课。
在这起案件中,张扬法官及时向瞿河镇党委政府汇报案情,与镇村干部组成专班,并带领我多次往返于村委会、公司法人家中释法明理,最终得到相对较优的纠纷化解结果,瞿河镇桅杆村村民委员会将案涉土地收回,后谈妥土地转租事项,取得较好收益,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
原来案件除了判决、调解、撤诉,还可以“诉源治理”。我开始明白诉源治理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
说到“诉源治理”,那不得不提到法庭的“宋书记”。在法庭,你总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矛盾纠纷联调员——宋德友,因为他曾数十年担任村委会书记,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宋书记”。“宋书记”可是位调解好手,不仅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又熟悉当地风土人情,2019年以来,成功将6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在立案前,从源头上化解纠纷。
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要忙完手里的事情,便会去缠着“宋书记”请他传授调解心得,同时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成为像张庭长和“宋书记”这样的“大人”。当我心中激荡着向上的力量,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明亮的,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
我的“乡村故事”
“案件能化解在诉前最好,但也有不少案件进入诉讼程序,让法官来作出最终裁决,维护合法利益。”
在法庭,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追求公平、正义的“乡村故事”。
“法官,我的哥哥在母亲生前未尽到一点赡养义务,都是我在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他凭什么要求分割母亲的遗产,法官,你们要为我主持公道啊!”
“法官,对方在婚内出轨,请你一定要判决我们离婚,并让对方支付我经济补偿,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法官,虽然我是出嫁的女儿,但我也由权利继承父亲的遗产,请法庭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对于乡村的老百姓而言,法庭是他们表达诉求的最后选择,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防线。在法庭,你会听到当事人的种种诉求,但最终都是期望法庭、期望法官能守护公平正义,维护合法权益。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如何做一名“好法官”,如何“做好”一名法官,是我法庭工作开始时便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不断学习、不断奋斗。
“家事如天,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他人的人生。”这是张扬法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时刻鞭策着我。在法庭,家事案件占比最大,而基于家事案件的特殊性,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尤为重要。
那是2019年,在法庭办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爱管闲事”的张扬法官了解到因父母离婚,儿子小鹏竟辍学在家。他反复与小鹏交心谈心,努力打消着他辍学的念头,又前后跑教体局、学校、甚至还跑到他随父亲打工的内蒙古工地,全力帮助小鹏重返校园。
在这个案子里,我明白了法官除了会公平公正办案,还应该有“温度”、有“感情”,这样才能让当事人更多感受到司法获得感!
“办理案件,不能就案办案,要开拓视野,创新方式,纠纷便能妥善化解。”沱牌法庭庭长曾巍在成功化解一起相邻关系纠纷后向我说道。2021年9月,沱牌法庭受理了一起因“一堵围墙”引发的“难缠”的相邻关系纠纷。之所以“难缠”,是双方当事人乃至双方家庭之间的矛盾巨大,经镇、村多次调解未果,原告便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纠纷大、当事人难缠,但曾巍法官总是很淡定,他多次与当事人及家人沟通联系,详细了解矛盾纠纷症结所在。考虑到双方系数十年邻居,之前邻里感情尚可,有调解的可能,便决定请当事人到法庭吃饭的方式来化解纠纷。最终“饭桌上的调解”化解了“围墙风波”,邻里关系重归好。
在乡村,邻里纠纷往往不易解决,处理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会激化矛盾。曾巍法官创新的“饭桌调解”让两家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在法庭,矛盾纠纷类型繁多,就案办案可能只会带来冰冷的判决,法官的“灵活办案”“创新办案”可能才会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助理是法院工作的一个岗位,是法官的助手,是案件的辅助,但助理工作,远不止于辅助,它更是成长为合格法官的“修炼场”。
我的多重身份
助理虽不能像法官一样身披法袍、手持法槌,但一样能在辅助工作中与法官一起共同守卫公平正义。每一次的庭审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在庭审记录之余,我会在原、被告诉辩的针锋相对中思忖争议焦点,在法官的发问和总结中体会如何对案件抽丝剥茧;从裁判文书的校对者,到裁判文书的起草者;从对案件的“偷偷”思考,到转化成组织好的语言写进“本院认为”。开好每一个庭,写好每一个判决,办好每一个案件,便是我内心最幸福的时刻。
做好群众的“倾听者”。法庭的工作需要经常上山下乡到田间地头,一半的工作时间是在法庭的办公室,另一半就是奔波在阳光雨露下。法庭需要处理的案件也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不是简单的说理阐法,而是要摸透老百姓的心理,懂得老百姓的心声,切身维护老百姓的合法利益,所以我们有时多跑点腿,多做点事,也是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春雨护苗,做好孩子的“守护者”。法律知识讲座、“公众开放日”、“情景剧+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治篝火晚会……每一次普法活动结束后,经常有学生兴奋地对我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法官!”看着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成长,护航一生,我希望法治的阳光可以照到每个角落和每个孩子身上。
人民法庭连万家,人民法庭护万家。人民法庭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防线。都说人生是一场旅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修行。作为法律人,应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以法为本,公平公正对待每一起案件,用心践行司法为民的神圣使命,用爱守护这一方乡村的安宁,这就是我当下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何处安放法律人的梦想,我会回答:“每一处,心所至,梦所在。”